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关于慈铭 > 慈铭新闻
金融人面临“官僚式”和“外企式”双重压力更易猝死
一直以来,金融投资行业以高收入金领形象成为很多人的追求目标,在外界眼里是非常光鲜的职场人士。但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对健康究竟有怎样的影响?他们又有哪些健康烦恼和期望?
中国医师协会HMO、中国医院协会MTA、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慈铭体检集团联合发起的《中国金融人士健康状况大调查》,面向全国金融系统展开生存状态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收回10973份金融从业人员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457份。结合慈铭集团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余个省会及直辖市,累积的300万健康体检数据中的金融人士样本分析显示,金融业从业人员在“明星基金经理”、“中国私募教父”的称呼吸引下饱受巨大压力。日均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成为收入高、年终奖金多,年轻但健康状况极差的易猝死人群。
金融、证券、产险行业从业人员往往因为收入高、年终奖金多而让人羡慕。慈铭体检集团在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发现,金融行业人员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的状况。
结果显示,50.9%的金融行业行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46到55个小时,55到65个小时的有43.7%,超过65个小时的占12%,他们每天工作时间平均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在工作压力方面,28.3%的受访人员认为目前压力过高,希望能有放松时间,清理内心压力。而男性金融行业人员受访者认为压力超过80(以100为 身体承受极限)以上的有45.9%。
对“职业特点会对健康生活造成什么障碍?”一问题,在可多项选择的情况下,72.8%的受访者选择了 “随时处于高压力的状态,造成抑郁、无愉快感”选项;65.8%的受访者选择了“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眼睛、大脑疲劳,颈、腰椎酸疼”选项;另外还有人选择了“工作内容外界难以理解,工作消耗时间长,饮食起居不规律,感情生活受影响”选项。
两大压力,压倒年轻壮年金融人
在受访者的问卷中,金融行业人员的压力来自于公司管理层的业绩考核压力和工作本身需正确判断的压力,为 “官僚式”管理的压力和“外企式”业绩的双重压力所累。
调查发现较多金融人士反映,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很正常,吃饭也很难保证,常常在公司叫外卖吃,甚至晚上工作忙都不回家。需要应付来自于公司的高层的业绩要求及本身要求升迁的意愿的“官僚式”压力(高层从不轻易表达态度,业绩是交流的唯一平台),同时还承受来自于自身所负责业务准确判断力的“外企式”压力(需要自行搜集信息,作报告,并注意跟同行交流信息)。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留德医学博士韩小红认为此种压力下,极易造成猝死。 韩小红博士表示对成年人来说,由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猝死占首位。尽管引起猝死的器质性病变多种多样,但导致患者最后死亡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心脏骤停、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或肾功能衰竭,以及脑死亡等。过度劳累、过大压力,长期生活不规律加之应酬频繁,压力缠身,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种下病因。最终一朝突发,造成猝死,以致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金融行业人员钱越多 健康越差
本次调查中,金融行业中70年以后出生的人占到93.2%,70后、80后几乎各占半壁江山。80后一代在金融行业已经成为中流砥柱。在目前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中,学历水平大多集中在本科和硕士水平,分别占到56.4%和38.7%,博士学历在金融业的占5%。从分析来看,大多数金融从业者的学历越高,所处的职位也就越高,收入水平也就越高。但是随着职业级别的升高,所患慢病的种类也随之增加,高层金融人往往还兼具常常患有某一疾病突出的特点。比如消化系统疾病、三“高”症。综合本次受调查者,结合慈铭体检集团300万健康电子档案中属于金融行业的数据分析发现,金融行业人员在生活中患慢性病几率大,达到20多种慢性病,100%健康的人几乎没有;慢性病比例中,颈椎疾病占到34%、咽喉疾病28%、肠胃疾病占到22%,脂肪肝20%、高血压现患率16%,肿瘤术后患病率为1%。
中国医师协会HMO陆希祥秘书长认为,职位高的金融行业人员在赚取更多金钱的同时,也承受着更多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使通过遗传获得的初始健康存量加速损耗,。而在调查中发现金融行业人员的健康投资并不跟收入成正比,仅有23%的人能做到每年在预防、体检保健等方面的支出达到5000元以上。大部分人守株待兔单位的福利体检,并认为足够可以应付健康问题。职位越是高,观念越落后,长期下来,造成越有钱、职位越高,健康水平越差。常常是“赢了财富,输了健康”。
透支是健康常态 九成有胃病
金融行业人员不论职位高低,职业需求迫使他们穿着讲究,并出席各种高档场合,是大多数人眼中令人羡慕的一群。而对于他们而言,吃饭依然是个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金融城的企业,免费提供午餐的占很小比例,且大多集中在国有企业,同样在外资金融企业,基本都不提供午餐。
调查显示,有7.4%的人在单位食堂解决,而更多的人选择到公司附近的餐厅吃午饭,占到所有被调查者的51.4%。
总结调查结果,慈铭体检总裁韩小红博士认为:金融行业人人员常年的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加上对饮食等方面不够注意、不规律,从业人员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吃饭不规律,营养失衡,并伴有抽烟饮酒等习惯。因此肠胃、病症是这些人群易患病,甚至几乎成为了职业病,九成人有胃病。
针对此问题,本次调查中发现,几乎90%的人都在自报疾病选项中选择了“自己存在胃肠方面的疾病”选项。并同时选择了“在平时生活中有疼痛、反酸等不适症状”。同时被调查者也在“对发生的疾病采取措施”的选项中选择“没有针对已有的胃肠疾病,进行定期的检查,而是放任自流”的处理方式。
《2009’中国金融人士健康状况大调查》组委会专家顾问、慈铭体检集团首席卫生统计专家于世北教授表示,加拿大早在1979年,就建议针对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层及不同的危险群体给予相应的健康检查项目,以便及时发现健康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干预,意即所谓的“周期性健康检查”。我们不仅要大力宣传普及这种“周期性健康检查”概念,还应根据健康检查的结果,改正自己的生活方式或针对异常症候进行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有意识的对自己的健康进行管理。
针对调查结果,韩小红博士对金融人士提出健康忠告。
心理方面:一、淡化“强者”的定位,以一个平凡的人的姿态来面对生活。在碰到困难时,学会向人“倾诉”,保持心态的平衡。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寻找生命的真谛,未来的“路”很长,不要让“工作”成为心理的一种负担。尝试去“放弃”一些东西, “放弃”并不意味着无能,相反,它会帮助你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做出新的选择。三、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和谐与否,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重大的影响。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核心家庭与夫妻双方原来家庭的关系。家庭关系不和谐往往会使人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对健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身体方面:一、注意劳逸结合,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不要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来麻痹自己。我们的身体有很强的“容忍性”,而且,一些能暂时解除“痛苦”的办法也许会掩盖疾病的症状。紧张性头痛、口干、脉搏暂停、持续的颈背痛、焦虑、消化不良、烦躁和疲劳都是些值得注意的“信号”。在你的身体“再也受不了”了之前采取行动,是保持健康的最佳途径。二、要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熬夜和一些不良的作息方式。重视一日三餐的规律性和营养性,戒除吸烟、酗酒的恶习,并经常进行一些适度的运动。三、每年定期体检。个人很难完全把握和准确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又缺乏足够的信息和知识,千万不要轻信“感觉”,盲目乐观。每年至少系统做一次深入检查。发现问题要配合医生做早期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金钱、时间、精力和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