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约咨询电话

    025-83551177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关于慈铭 > 慈铭新闻

关于慈铭

慈铭新闻

慈铭体检连续三年发布《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68万数据四个维度透视“情感亚健康”等十三大主要发现

2013-07-26 10:43:29  来源:  浏览数(55)

    日前,慈铭体检联合中国医师协会HMO、中国医院协会MTA、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在京发布《2012’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这是继《2009’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上海和广州地区)》和《第二届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之透视北、上、广、深,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白皮书》之后,第三次发布城市居民健康报告白皮书。

    本次报告从个人、家庭、企业和城市维度,涵盖生活方式、易患疾病、健康观念和心理健康四大方面内容,共发布十三大主要发现,其中“35岁至65岁人群成中国慢性病大军;家族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聚集现象超过遗传性疾病成“家族病”新杀手;上海、广州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体检异常上升趋势明显,元凶锁定PM2.5;城市居民“重”口味五宗‘罪’,要口感不要健康;城市居民七成人不快乐,四成人患有情感亚健康”等发现意义重大。

    本次调查时间自2012年8月30日至2013年1月30日,以慈铭体检累计十一年的百万健康体检数据为基础数据样本,共抽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成都、大连、金华、合肥等20个城市和地区,同时以新浪、新华网网络在线调查和线下访问调查方式进行,共获得有效样本量687,092份,其中参与调查对象男性抽样量占53.4%;女性抽样量占46.6%。年龄分布,18—25岁占6%,26—30岁占10%,31—35岁占16%,36—45岁占21%,46—55岁占24%,56—65岁占16%,65-80岁占7%。参与调查的城市中,一线城市参与人数占46%。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各占33.5%、20.5%。职业分布涵盖城市的各个行业,如保险业、电信业、房地产、广告业、航空航天、IT、媒体,出版、银行,金融业、政府机关、机械制造、咨询服务等。

 

调查主要发现

发现一:35岁至65岁人群成中国慢性病大军

    在对18—80岁年龄组的体检数据调查分析中发现,35岁至65岁人群是慢性病大军。调查发现,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呈明显上升,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调查还发现,一线城市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明显超过三线城市。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还发现骨质疏松,牙病较三年前有明显升高。

    慈铭体检专家指出,造成城市居民慢性病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的原因,主要和城市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其根源是城市居民健康知识匮乏,尤其是“重治轻防”意识根深蒂固。从慈铭体检对在体检中发现疾患的患者长期跟踪、检测和干预的实践证明,很多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健康管理得到控制和康复。

 

发现二:老年人体检异常检出率,骨质疏松居首

    在对60岁至80岁的老人体检发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异常检出率居首位,占66%。其次是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眼底动脉硬化发生率分别为64%和51%,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总发生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其它体检异常检出率依次是体重偏高,血脂异常、白内障、脂肪肝、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和心电图异常。结果表明,老年人群的高发病不仅和老龄退行性变和代谢率下降有关,还与老年人社会交往减少,孤独等负向情绪增多,压力增大,户外活动减少和热量摄入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等综合因素有关。

    慈铭体检专家介绍,通过对动脉硬化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均与其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所以,应特别注意老年心血管病的防治。从疾病源头上着手预防,改善行为生活方式,对代谢综合症等进行科学的健康管理。动脉硬化及其相关因素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关键。具体方法,如改善饮食,少吃富含胆固醇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定制化体力活动,定期复查监测,通过系统化持续的健康管理实现预防严重疾病事件的发生。

 

发现三:家族生活方式病超过遗传性疾病成家族病新杀手

    调查发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病正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新型健康隐形杀手,其危害已超过家族遗传病。越来越多的夫妻之间、子女之间甚至一家三口罹患同一种疾病或多种疾病、癌症。其中,以家庭为单位出现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肥胖、糖尿病、胃炎、大肠癌、肺癌的聚集现象尤为严峻。究其原因,夫妻、子女或者大家庭成员,长期遵循相同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相同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等,极易导致家庭成员患上同一种疾病。

    慈铭体检专家表示,共同生活的微环境加上相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是慢性病和传染病发生聚集现象的重要原因。例如,一家三口喜食油腻、动物内脏顿顿不忌口,就非常容易造成夫妻双双患脂肪肝。再者,夫妻之间一方吸烟严重,造成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二手烟的环境中,造成家庭整体肺部健康受损。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极为重要,同时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也是做好家庭健康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发现四:近六成人感染幽门螺杆菌,40岁以上人群是防控重点

    在对慈铭体检近两年的体检数据统计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HP)达到58%,其中,40岁以上年龄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调查还发现,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或人群中,采取分餐制或餐具消毒的家庭不足3%。慈铭体检专家提示,胃幽门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也是引发胃癌的危险因子。幽门螺旋杆菌传染力很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避免感染家人,最好采取分餐制和餐具消毒的方法。HP防治工作应将40岁以上人群作为防控重点,该年龄段健康体检项目设计中应涉及HP感染筛查。目前,常规应用的检测方法为碳13(C13)和碳14(C14)尿素呼气试验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抗体检测。检出阳性者应该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发现五:北京、上海、广州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体检异常上升趋势明显,元凶锁定PM2.5

    调查发现,呼吸系统异常检出率占77%,其中老人和儿童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二。43%的城市居民表示曾出现心悸、疲劳、晕眩、呼吸困难等心血管系统异常症状。相比较2009年调查,北京、上海、广州上升趋势明显。究其原因,城市居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异常主要是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导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PM2.5。不仅如此,PM2.5指数还决定心情指数,在本次抽样调查中还发现,一线城市居民表示已经习惯,但同时表示会直接影响户外活动的频率。二线城市居民更关注PM2.5的指数变化,PM2.5指数越高,心情越差。三线城市调查表示,PM2.5会对心情有影响,但是有户外活动时还是会参加。

    专家解释,空气中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较大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粘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然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但非常容易吸附有毒物质,而且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直达细支气管甚至肺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进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有研究表明,PM2.5会导致动脉斑块沉积,引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心脏病或其他心肺疾病问题。

    慈铭体检专家建议:PM2.5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业烟雾空气污染和公共场所吸烟。城市居民在上下班路上、地铁站及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次,尽量减少吸烟或者远离吸烟人群,减少二手烟对肺部的侵害。最后,如果早上起来发现雾气较大时,最好放弃晨练。若一定要晨练,建议进行太极拳、慢走等运动量不大。不需要再加深呼吸的活动方式,并且运动过程中一定要带上口罩。

 

发现六:城市居民“重”口味五宗“罪”,要口感不要健康

    重口味轻营养,要口感不要健康是城市居民普遍追求,仅为贪恋一时的舌尖快感,却忽略了健康的价值。调查发现,在食用味精(主要成分“谷氨酸”)含量超标问题方面,武汉、成都、合肥等二线城市超过一线城市人群。调查还发现城市居民“重”口味其他四宗”罪“:(1)单一口味中偏盐、偏辣、偏甜居前三位。(2)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每日膳食指南,油脂的摄入推荐量每天为25克左右,但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存在食用油量超标,长年单一食用一种油超过三分之二,而在中小城市居民为例,多食用以含饱和脂肪多的动物油为主。(3)为增色增香增鲜,过度加入佐料,致健康减分。味道越重,化学成分的含量就越高。如色素、香精、增鲜剂、增稠剂、防腐剂等对健康的威胁就越大。(4)家庭烹饪中,高温煎炸食品超过蒸煮,营养流失严重。

    慈铭体检专家指出,以味精为例,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但是,人均每日摄入的味精量最好不要超过6g,否则,就会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有人还会出现焦躁、心慌意乱;部分体质较敏感的人甚至会觉得骨头酸痛、肌肉无力。所以,健康的饮食应该遵循少油、少糖、少盐、少佐料、不辛辣的口味清淡的饮食。从营养学角度,清淡饮食不仅能保持食物的天然口味,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更有利于人体吸收。

 

发现七:城市居民身体集体“缺水”,过度饮料族和咖啡族为身体“埋”炸弹

    水是补充生命细胞内水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的重要一环,也是补充物微量元素的方式之一。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每天喝水少于身体所需正常水份。户外作业人员和上班族最缺“水”。其中出租车司机,因为受制职业环境以及害怕如厕的尴尬,成为缺“水”重灾区。调查还显示,在25—60岁人群中,过度依赖饮料一族占到39%,过度咖啡族占33%,其中女性咖啡族远超男性。喝茶一族占15%,40岁以上人群居多;矿泉水或白水等一族占13%。这也是直接导致城市人群集体出现肥胖,骨质疏松,消化系统紊乱、睡眠质量差的一大诱因。

 

    慈铭体检专家表示,水具有帮助消化、排泄、润滑关节、平衡体温、保持皮肤的湿润和弹性、平衡血液的黏稠度和酸碱度六大功能。喝水不足,尿量就会减少,尿液中的废物和毒素浓度就会增加,身体的排泄系统和平衡系统就会失衡。判断身体是否缺水,要看小便是否保持充沛清亮。而对于生活中人们以饮料和咖啡代替水的现象,专家表示不可取。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等物质,这些成分在体内代谢时反而需要大量水分,导致骨质疏松、肥胖、消化系统和肾脏疾病、癌症。而过量摄取咖啡会导致咖啡因中毒,诱发骨质疏松、无益睡眠,过量饮用咖啡还会对正常人有致癌危险。有研究表明,对人体最有利的是碱性水(PH>7)。

发现八:城市居民七成人不快乐,四成人患有“情感亚健康”

    “在您目前的心理状态中,包含哪些情绪?”调查结果表明,快乐感不足三成,一成人自感平淡,不快乐感占七成。其中包括烦躁、沮丧、自卑、孤独等情绪。大部分人在过去一个月内,被一种或多种负面情绪困扰超过5天以上。忧郁、生活及工作态度消极、疲倦感、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创造力耗竭、突发恐惧等情绪频频发生。调查还发现,有四成人对待工作、家庭亲情或朋友存在过度给予或过度索取,情绪波动大,偏执和患得患失等情感亚健康问题。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人群所占比重较大,这与城市生活压力增大密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一半的人在对待自己或家人朋友的不正常精神状态时选择的是忍让甚至漠视。虽然参加调查的大部分人选择“自我排解”选项。但当问及当无法排解的时候的措施时,不少人选择不回答,少数人选择“采取极端形式以寻求身心的放松”,主要有“吸烟”和“大醉一场”。

    慈铭体检专家呼吁,面对如此广泛的社会问题,需要媒体、健康管理机构、企业和家庭等多方合作,共同倡导和参与加强对精神和心理卫生的防治工作。恳请媒体加大社会告知力度,宣示自我认知;公共卫生机构要开展健康教育,企业要设立专项经费与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合作,获得专业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撑。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珍惜,共同营造友爱的宽松氛围。

 

发现九:职业女性亚健康问题凸显快和急是病因

    调查显示,85%的城市职业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亚健康。尤其是白领职业女性,由于长期处于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加之好强、急燥的性格,工作和心理压力得不到宣泄,缺乏必要的锻炼,饮食不规律等等原因,亚健康现象亟待解决。在对城市职业女性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腰酸背痛,易患感冒,精神焦虑,肢体畏冷,经行不律,困倦乏力、面色灰暗等问题成为越来越多女性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慈铭体检专家介绍,面对亚健康,很多女性选择服用保健品或者营养补品,其实最重要的是放慢生活和工作的节奏,通过减缓压力,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让亚健康远离自己。

 

发现十:“丁克一族”孤独感仅次空巢老人,“421家庭”压力最大也最幸福

    在过去三年,针对城市丁克家庭、421家庭(即 1 对独生子女夫妇赡养 4 位老人、生育 1 个子女)和空巢家庭的调查中发现,孤独感是丁克家族和空巢家庭共同的心声。一方是自愿不要孩子,另一方是孩子不在身边,因为没有孩子或是孩子不在身边而缺失的天伦之乐让他们内心倍感生活的落寞。调查还发现,曾经坚持想要成为“丁克一族”的人正在慢慢改变自己的想法,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当初想要成为丁克主要还是迫于生活的经济压力,担心未来子女的教育等问题。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他们愿意放弃做丁克一族。而52%的受调查者坦言自己的父母已经被动加入空巢老人行列,而他们最担心的是父母的健康,以及父母的赡养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丁克家族和空巢家庭,421家庭是压力最大却也是幸福感最强的一方。他们最大的压力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住房问题,而是子女的教育和父母的健康问题。

    慈铭体检专家建议: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进步和婚恋价值观的不同,伴随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开始出现,而随之被关注的诸多家庭成员健康问题主要都与心理压抑和挫伤导致的躯体转移性疾患相关。比如城市家庭中的空巢老人,非常容易出现孤独、寂寞、抑郁等悲观情绪,情节严重的还会出现失眠、精神恍惚等精神类疾病。进而促成了过量饮酒、老年吸烟和高血压、内分泌紊乱。再由此对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面对此类情况,首先要从精神上关爱空巢老人生活,同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会交流机会。如多参加社区活动,培养兴趣爱好、适度外出旅游散心等。同时也应该在社区建立必要的心理救援机制。

 

发现十一:癌症和城市生活因素调查生活压力大成为致癌首因

相对于两年前,所生活的城市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空气质量差排第一、交通拥堵排第二、缺少足够宽敞的文化活动场所居三,生活节奏加快和压力骤增分列四和五。生活饮用水质量不达标紧随其后。在癌症和城市生活因素相关问题的调查中,生活压力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公共运动场所少成为调查对象的公认因素,分别占比74%、65%、63.6%、45%。

    在压力调查方面,男性压力体验感整体大于女性,健康状况亦不如女性。在压力源调查中,较两年前有所改变,工作压力、父母的赡养和健康担忧、子女教育跃居经济压力(买房、购车)之上。与国际上同类研究相一致反映了国际金融危机后时代的影响。

 


发现十二:疾病预防意识加强  实际行动差强人意

    调查者对自身或家人所患疾病的主要原因清楚,认知度清晰,85%的人认为在“应如何预防疾病”方面,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睡眠、保持乐观情绪很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做到。九成半人承认有“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现象。当感觉身体不适,但不清楚原因,通常的处理方式选择,33%的人选择“询问家人或朋友上网查询”,28%的人选择“凭自己的常识作出判断”,26%的人选择“去医院进行检查”,13%的人选择“去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由此可见,自我诊断仍是主要方式,但是否可行,值得探讨。

    慈铭体检健康管理专家表示,尽管个人掌握必要的自我诊断常识和自我保健技能和方法很重要。但是毕竟医学知识有限,个体病情不同,很多疾病都有相似的症状,有时还会额外增加患病时的恐惧心理。所以,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应该及时去医院或体检中心进行全面检查,以免贻误病情。专家还表示,健康不能终止在口头上。维护健康需要管理专业人员和民众自己共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倡导“为自己的健康负责”的意识。只有意识提高了,行动跟上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现十三:家庭收入越高健康投资越多,健康管理存在投资误区

    在选择健康管理项目方面,购买营养保健品是城市居民首要选择,定期体检超过购买健康保险位居第二,第四是运动健身。在过去一年里,家庭在健康投资方面的金额,1000元以下占24%,二线城市居多。但值得注意的是投入1000—3000元/年相比三年前提高了近二成,占48%。其中,城市白领、金融、IT等行业人群居多。投入3001—5000元/年相比三年前有所提高,占17%。投入5000元/年以上占11%,主要分布在城市高收入家庭或个人,大多投资项目比较多,除了基本的定期体检,购买健身卡,还会订阅或购买健康类报刊占多数。相比去年,有45%的个人表示健康投资比例有所提高,主要花费变化是在体检方面和购买营养保健品方面。调查还发现,城市家庭收入越高,健康投资花费比例越高,投资内容越丰富。在对城市家庭每年的健康投资对比分析中发现,北京高居榜首,其次是上海、广州、深圳。结果表明,这与个人或家庭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有紧密联系。综合而言,健康管理意识整体较往年增强,但健康管理仍存在投资误区,缺少科学引导。首先应该引起关注并加以克服的是:“健康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生活中忘掉”这种广泛存在的无力惰性状态。

    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组委会主席、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慈铭体检集团总裁韩小红博士表示,健康投资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要注重科学性、现实性和合理性。健康投资并不是花费的钱越多收益就越大,关键还是要在平时做好个人和家庭的预防工作。但是,必要的健康投资花费也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定期体检,因为这是疾病筛查的最科学、最有效方式。目前,在健康管理界也存在一个“91”法则,即90%和10%。具体地说就是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而在我国居民当中,大部分老百姓将80%的健康投资花在“疾病治疗”上,而对预防的投入只有20%。这一现状和美国人通过公共卫生和预防将人均寿命提高了30年相比,中国健康管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李凌)


Loading the player ...